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 第223节
书迷正在阅读: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饥荒年间我家古井通现代、我在修仙界搞内卷、善女穿越,我嫁了个古代夫君、重生:回到1988做首富、就离谱,我在竹马面前掉了粉籍
要是全额收购,那曾经的股东就成为了纯粹的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就有冲突了。 蔡猛那边希望的是,岿光集团收购份额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只掌握相对控制权,给原有的股东留下重大决策的否决权。 如果三年之内没有完成盈利目标,那是杀是剐,就任由杨若谦决定。 五亿投资如果全亏进去了,控股不能超过三分之二的岿光集团会承担3亿多的损失…… 就算没有全部亏损,等票房回本也需要时间,那时候早就超过第二季度结算日期了。 《黑袍检查队》的海外票房的收入只是预计,全部到账还需要一些时间。 总而言之,用正常收购和盈利的角度去看,蔡猛的要求是符合逻辑的。 杨若谦轻轻点了点头,说道:“这样吧,几位把贵公司之前拍摄的电影盈利报表再给我看看,等会带我到你们片场走一走,我再做决定。” 对自己思路十分有信心的蔡猛早已准备好了相关资料,当即就给杨若谦发了一份过去。 不过对于到片场视察的要求,蔡猛就有些为难了:“呃,杨总,我们的片场是租的,而且和您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 对于眼前这个老板拍出了《黑袍检查队》这种顶级爆款电影的事迹,蔡猛当然是知道的。 问题是,只有避难所公司自己的人才知道,在决定转型后,他们的盈利逻辑和一般的电影完全不同。 甚至和他们以前拍摄的那些小制作精品也不尽相同。 这种不同,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蔡猛也不觉得杨若谦这样的大老板能够理解。 所以干脆提出对赌协议,用结果来说话。 杨若谦一边翻看着避难所公司出品的电影,一边随意问道:“没事,就看一眼……具体是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从盈利报表上来看,避难所公司的人没骗人,这些小制作电影虽然盈利额不高,但是投资同样很少,利润率非常出色。 同时,也和他们所说的一样,由于盈利额太低,维持公司日常的开销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就像假设有一种生意,投入五毛钱就能回报一块钱,但是一小时只能做一次……那就算利润率再高,利润额也很难维持住生意以外的开销。 只要一不小心出现电影扑街的情况,资金链即刻断裂,哪怕他们后续有足够的能力拍出更多电影把亏损弥补上,捉襟见肘的财务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 一切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常项目。 就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突发奇想,要拍什么《泰坦尼克号2》。 蔡猛有些无奈的说道:“要不这样,杨总,我把一些片场现场的拍摄照片给您发过去?” 杨若谦想了想,觉得也行,点了点头:“那就把照片发给我看看吧。” 蔡猛在手机上操作了两下,将几份文件传输过去,态度有些小心翼翼:“杨总,您看了之后千万别觉得奇怪……我们公司一向就是这个风格。” 怎么扭扭捏捏的? 作为《护国龙婿》和《黑袍检查队》的投资方,杨若谦经常到片场里遛弯,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堂堂国内超级英雄题材电影的领衔者,年度票房前三的有力竞争者,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能让他感到奇怪的? 什么场面他没见过? 杨若谦此时是城里人进村的心态,自信满满的看了眼蔡猛传来的图片。 只是一眼,见多识广的杨总就沉默了。 过了三四秒,杨若谦才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蔡总,你确定,这真的是你们的片场?” 只见周围散落着几只旧沙发和一些杂乱的灯具。地面上没有地毯或地砖,只有裸露的水泥地,上面还铺着一些脏兮兮的布料。 看样子片场很久没有打过扫,隔着屏幕杨若谦都能感受到现场那若有若无的霉味道。 片场的工作人员穿戴简陋的服装在忙碌着,看样子是正在摆弄那些旧设备,以及忙碌地调试着一些老旧的风机和幕布。 由于过于昏暗,只靠角落里那盏摇摆不定的台灯和空旷的天花板上几只残留的灯泡发出的微弱光芒勉强可以看清片场的周围。 啊这…… 这都不能说是极简风格,只能说是战损风格了。 也太简陋了吧?! 杨若谦什么时候见过这种场面? 就这片场,真的能支棱起估计至少5亿起步的大制作? 在这一个瞬间,杨若谦差点怀疑自己和邵一奇是不是判断错了什么事情。 不……对方是大制作公司走出的专业人士,有一个专业的团队。 而且从过往成绩来看,表现的也相当不错。 显然只是杨若谦自己这个外人多虑了而已。 多虑的杨若谦微微点头,笑着说出了违心话:“看着还不错,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啊。” 为了让胡说八道显得更逼真,杨若谦现在颇有些演技派那感觉了。 蔡猛顿时有些钦佩。 不愧是《黑袍检查队》的投资人,果然目光独到。 显然只是蔡猛自己这个没多少见识的人多虑了而已。 多虑的蔡猛也微微点头,笑着说出了真心话:“杨总确实见多识广。既然如此,那我们的小小不情之请,您看?” 第227章 杨总可能不小心忘打小数点了 杨若谦把手中的资料还回去,点头道:“我看了你们的过往表现,相信你们可以把电影拍的很好。” “对赌协议就不用了,集团不加入你们的董事会,不干涉你们的一切决定,怎么拍电影,请什么演员,通过什么渠道发行,你们自己决定。” “如果需要集团帮助,直接联系运营部门的电话。” 有不少原本经营不错的公司,就是因为被收购之后集团派的人胡搞乱搞,总是想彰显一下存在感,导致优势尽丧,最终赔本。 比如有一个叫塔阅的小说网站,它曾经以付费精品订阅制在起点和炉子两个老牌订阅制小说网站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非常赚钱的阅读app之一。 可惜在被收购之后,他们被强行转行做了免费阅读,结果根本吃不开,大部分免费流量都被西红柿阅读夺走。 曾经风光无两,现在却几乎一蹶不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但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是被收购之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结局都不会很好。 以盈利模式思考问题,杨若谦就不能过多插手。 听见杨若谦是这么个态度,蔡猛眼神一下亮了——从这语气来看,岿光集团是打算当甩手掌柜啊? 只收购股份,不参与管理。 这样的投资者正是他们最需要的! “杨总,您实在太有诚意了……要不这样,我们把《泰坦尼克号2》的拍摄企划拿给您看一下,您看过之后再决定?”蔡猛想了想,又问道。 杨若谦当即回绝:“不用了,我说不管就是不管。说一下新电影的具体事宜吧,你们需要我们这边提供什么帮助吗?比如发行方面的资源?” 之前避难所公司拍摄的电影都是小制作,大部分是网络发行,院线发行的机会很少。 所以他们未必有岿光集团那么好的发行资源。 蔡猛摇了摇头:“杨总,您放心,发行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搞定的!” 杨若谦又点了点头:“演员呢?你们主演找好了吗?” “都找好了,您就放心等好消息吧。”蔡猛自信满满的说道。 什么都做好了…… 这就是一个盈利公司该有的样子。 “好,那我就静候你们的好消息。” 关键几个问题问完之后,杨若谦终于放心,给公司的法务部门打了个电话就和邵一奇坐车离开了避难所公司。 把大金主送离,蔡猛连忙跑到会议室,把公司的几个高管兼编剧导演全部叫了过来。 虽说之前他们就已经开过会,进行了收购事宜的具体商讨,但是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有的东西该说还是得说的。 “收购的事情已经谈妥了,那边完全答应了我们的条件。”蔡猛轻咳一声,“毕竟是我们第一次转型尝试,有个大金主,我们就算失败了也最多是失去公司部分控制权,不至于破产倒闭。” “不过大家还是不能太放松,别让人家看扁了我们。” 公司另一位股东点了点头,她曾经被月府旗下的电影制作公司扫地出门,深感怀才不遇的她一气之下就和蔡猛一起投资了避难所公司。 “行,那我们再来复盘一下转型计划。”这女人点了点头,“你们看看哪些措辞还需要改的。” 虽说转型计划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经烂熟于心了,不过这次突然来了个投资人,说什么也得把文案做得漂亮些。 比如“山寨”的措辞就可以改成“借鉴”,“借鉴”又能改成“微创新”。 所以山寨就可以改成为创新。 毕竟山寨这两个字实在太难听了,为了给大老板一个好印象,稍稍更改一下措辞,意思不变,但听起来却舒服很多。 蔡猛点了点头,让她接着往下说去。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每当有大片即将上映,相似题材的电影需求就会大幅上涨,哪怕是一些非常粗制滥造的电影也同样如此。” “所以,我们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在电影名字上进行借……进行微创新,从而蹭到大片的热度,降低宣发费用?” “比如《泰坦尼克号》热度大火,我们就拍《泰坦尼克号2》;别人拍《雷神索尔》,我们就拍《雷人索尔》……” “但是在电影制作方面,我们选择最大程度的压缩成本。无论是特效还是演员,我们都选最便宜的。每部电影的成本,尽量控制在50万元以内。” “然后和这些大片们同期上映,甚至比它们还提前上映……毕竟这些电影的宣发和上映之间存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只要我们卡好这个时间点,想完成微创新比原创更早上映的壮举还是不难的。” “这样一来,这些大片铺天盖地的宣传,也等于在帮我们宣传。由于我们电影制作成本极低,所以只要能接住一点点漏过来的流量,就能实现盈利目标。” 说完,女人把手上的资料放下,示意她说完了。 没错,这就是避难所公司的转型计划——蹭大片的宣发。 只要一部片子宣传做得足够好,哪怕内容本身很差,也总是能捞到一些客流。 不过对于大成本大制作而言,这样的客流根本没法回本,所以他们必须注重电影内容的质量。 可对于名字完全靠山寨,把宣传流量分走一大堆,制作成本五十万封顶的电影,想要回本可以说是简简单单。